本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关于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这么说……和天气降温该如何应对风险的这类的话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今天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主题是
“防范灾害风险,保障高质量发展”
在这种场合
我们邀请了一些当地党政领导干部
围绕这个主题
讲话
如何构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必须狠抓机制建设。面对灾害风险,各地因地制宜,让长期以来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发展阶段。
“预计未来一小时仍有50毫米至60毫米的强降雨,建议立即转移疏散人员。”时间回到2022年6月18日,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桥头镇,多人被困家中。英德气象局立即致电桥头镇镇长。不久后,救援民警用皮划艇将20余名被困人员背上当梯子运走。
清远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是对清远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清远市副市长苏金丹表示,在灾害“保卫战”中,城镇预警“点对点”的响应机制是清远在全力应对强降水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该如何发挥作用,确保预报预警“当日送达”“即时”?湖南省气象部门的探索告诉我们,要取得“应对”的有效效果,需要建立全链条机制,将准确预报转化为预警,将预警转化为指示,将指示转化为行动。
2022年6月2日,强降雨导致凤凰古城沱江水位暴涨。连夜将105户高危户362人转移至安全地带。摄影/杨健
湖南省气象部门紧扣防汛救灾需求,探索“631”渐进式气象预警服务模式,推动预警信息精准精准发布,加强点对点跟踪响应,多部门联合强化“民防+技防”,践行跑好“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秒”,把准确预报变成预警,把预警变成指示,把指示变成行动。
“以‘631’为引领,实现了‘3个到位’、‘5个到位’。”湘西州副州长刘东升告诉小编,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警,各级干部都被派往前线。发现安全隐患要隔离治理,生命受到威胁要转移;隐患排查到位,应急准备到位,监测预警到位,重点职责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还必须发挥综合防御“亮点”,握紧部门协作之手。
福建平潭作为新兴海岛城市,主要受台风、大风、大雾、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
“试验区加强基础气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两案三系统”部门联动模式和‘1262’细化城乡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着力构建综合气象能力体系。形成气象灾害联防联控格局,有效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天气处置能力。”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方良栋表示,目前,实验区正在推动气象灾害防治融入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基层电网建设等工作。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2022年6月,强降雨导致福建平潭多地积水。图为消防救援人员解救被困车内人员。图/平潭消防
目前,各地气象部门正在探索建立适应当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节奏的部门联动机制,如深圳“31631”天气预报工作机制、贵州“三个响应”预警联动等。工作机制、浙江省“网格+气象”模式等,通过畅通机制,使气象防灾减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反复发生、影响广泛,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逐渐加大。面对复杂形势,减轻灾害风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找出气象灾害的风险基础是第一步。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北京市房山区在全国率先完成风险普查任务和风险区划评估,建立了全面细致的风险台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客观科学的基本基础。区副区长殷航表示,要把灾害风险管理思想融入到防灾减灾工作各个环节,将风险普查结果转化为减灾成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岗位转变。——救灾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减灾向减灾向减少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害向综合减灾转变。
山西省太原市副市长程永平就如何更好地将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融入城市治理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要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基层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水平,把防灾减灾救灾融入社会发展大局。
2023年4月21日,经历了雪灾和气温双重“大暴跌”的大同市民在湿滑的路面上小心行走。图片/任意键
4月20日至23日,强冷空气过程影响山西全境,最大降雨量达1109毫米。当地气温下降20多,甚至一夜之间出现“冬天”。面对极端天气,山西多地气象部门联手农业农村部门,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做好防范应对准备。“现在已进入汛期,要加快各地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农村社区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报并及时有效地发出预警。”程永平说。
2022年7月20日,盐城市响水县发生龙卷风,造成当地居民房屋严重受损。图/古华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江苏省中部,由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征等原因,防洪压力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龙卷风、强降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频发。强风经常发生。2022年7月20日,盐城市响水县发生EF3级龙卷风,最大风力1517级。
面对这种规模小、发展快、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盐城市副市长、盐都区区委书记王娟直言,要做好雨天准备,增强防范意识,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表示,在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同时,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也要做好灾害风险管理。“比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更好地发挥公园、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同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培养建设应急保障队伍,确保人员及时到位。”方式。”
同样来自沿海地区的广东省汕尾市副市长曾洪武认为,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对海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人才队伍建设是准确预测、精细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曾洪武表示,要加大对高层次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气象部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和创造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局面。
西北地区虽然降雨量较少,但灾害阈值较低。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常委、甘肃省副省长张朝军表示,进一步降低气象灾害风险需要加大投入,重点抓好立体监测、预报预警、应急联动、信息化等工作。发布、宣传教育、灾害评估、事故调查、保险赔偿等。等全链条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他期待建立气象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先进理念和技术共享、人才培训、交流互动,推动地方创新工作能力提升,不断提升西北地区基层减灾救灾能力。
随着气候变暖影响加剧,气象及次生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但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使防灾减灾更加有效,成为当地领导关心的重要课题。
浙江省台州市副市长李长明提出,各地政府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推进作为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来思考和把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就是其中的子系统之一,借助系统理念和数字化改革两大法宝,利用好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带动子系统的有效联动和牵引。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迭代优化,形成耦合融合联动的良好局面。
据联合国评估,建立良好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将伤亡人数减少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减少经济损失30%。
重庆市气象部门牵头创新研发芝田沙坪坝区防洪指挥决策系统。摄/龙先琼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科技工作’,必须加大硬件、软件投入,让气象发挥更大作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赵奇坦言,一方面,区政府和市气象局“十四五”期间联合投资25亿元建设重庆沙坪坝区气象科技文化园。另一方面,由气象部门牵头、创新开发的芝田沙坪坝区指挥防洪决策系统,在防治嘉陵江洪水和沙坪坝区城市内涝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3年重庆市防洪能力提升现场会上作为唯一的智慧服务系统亮相,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让沿海城市安全‘看海’,即对海雾、海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分区域、分时间、分强度的准确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宋明杰直言,核心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把韧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创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组建交叉研究团队,形成人才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揭榜”等方式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作为“挂帅”和“赛马系统”,切实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发展多领域综合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
海南省海口市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拥有繁忙的黄金水道——琼州海峡,全省90%以上的生活必需品和三分之一的人流需要通过该海峡进出。
2018年2月25日,受大雾影响,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滞留车辆。摄/张茅
“浓雾是航行的最大威胁之一。”海口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敏永远不会忘记2018年春节期间琼州海峡罕见的持续大雾。当时数万辆汽车、近10万辆汽车高峰期,游客滞留在海口三个港口附近。队伍长达20公里。道路变成了停车场。深夜拥堵车辆集体鸣喇叭抗议……
“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2019年,我们在琼州海峡南北两侧投资建立了3座测雾激光雷达,这是琼州海峡的又一投资和研发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也已投入商业试运行,实现港口、码头等领域的商用。”鲁敏表示,大风、大雾、强对流精细化天气预警服务将为2021年海峡通航提供1538小时的运行窗口。
关于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这么说……和一些关于天气降温该如何应对风险相关内容,本文都有做详细解,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