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法医刘良解剖新冠肺炎首例患者遗体是如何进行的?

有不少网友都关注了专访法医刘良解剖新冠肺炎首例患者遗体是如何进行的?和一些关于新冠肺炎解剖的遗体的热门话题,但是都不是特别了解,那接下来听小编的讲解吧!

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湖北省法医鉴定协会会长刘良看到了这份最新的诊疗方案。随后,他在自己的微博“法医刘良”中写道“终于等到你了!深入研究,永不放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作为首例COVID-19患者尸检团队的负责人,这份诊疗方案融入了他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

法医学这个平时很多人并不熟悉的职业,来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尸检对疫情防控有何意义?第一个病人的尸检是如何进行的?带着种种好奇,小编通过电话采访了武汉的刘良教授。

编辑刘教授您好!首先,我谨向您表示敬意,感谢您为COVID-19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据我们了解,早在疫情刚爆发的1月份,你们就要求对患者尸体进行尸检。几天前,你们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COVID-19患者尸体的尸检报告。您能否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尸体解剖对于治疗COVID-19有何意义?

刘良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就有人死了。后来医生发现这是一种新的疾病,但是这种疾病损害了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呢?这个题还不清楚,死亡机制也不清楚。要想搞清楚,病理解剖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当时我就呼吁进行尸体解剖,否则临床医生就是“盲打”。

事实上,在进行解剖之前,临床医生对许多现象感到困惑。例如,肺部毛玻璃样病变的确切原因是什么?为何核酸检测中气道假阴性如此多?另外,常规病感染中的淋巴细胞会增加,但为什么COVID-19患者的淋巴细胞会减少呢?为什么这些患者的鼻子是干净的?为什么咳嗽时不出痰?还有一些现象,比如为什么已经康复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可以用激素吗?等等,这一系列题在临床上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病理解剖,找出病攻击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组织、细胞,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治疗措施。护理风格。

医学上有句话说,病理诊断是“医生背后的医生”。当医生诊断和治疗时,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需要知道原因。解剖尸体、揭示病理是为了解决谜题。就是验证或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而判断疗效。例如,在检查肿时,需要进行穿刺。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就可以诊断症;如果没有看到细胞,那就是良性肿。

编者从1月中上旬您打电话到2月16日第一次尸检,您经历了什么?你遇到过哪些困难?

刘良当我要求做病理解剖时,我并没有想到要我去做。我只是呼吁大家关注这个题。1月24日晚上,也就是除夕夜,我的一位同学主动找到我。他是湖北省政府参事,说帮我写一份提案,提交给省政府。结果25日副省长签署,29日湖北省卫健委批准。

但后来又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尸检室和遗体捐献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尸体解剖检查规定》,此类严重传染病的解剖需要在负压解剖室进行。外面的空气可以进来,里面的空气却出不去。医疗废水的处理也非常严格,但截至目前,全国还没有P3级负压解剖室。没有这样的负压尸检室进行尸检是违法的。我当时确实很着急,但是不做是不可能的。人死了怎么能拖延呢?没有饭碗你不就不吃饭了吗?你可以用手抓着吃。您不想在没有菜板的情况下切菜吗?所以我当时就说,有条件就必须上去,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编者据说后来是在医院的负压手术室里进行的?

刘良是的,我们拿着批准文件,到处去医院谈,看有没有合适的尸检室和尸体。有媒体还帮我网上呼吁,引起了国家卫健委的高度重视,并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尽快做好,因为第六版《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出台了。当时正在准备,但上面病理相关的内容还是空白。要知道所有的诊疗指南都应该有病理内容。

2月15日晚上9点左右,我接到金银潭医院张定宇主任的电话,说有一个病人可以解剖尸体。我紧急召集了团队,赶赴医院,将负压手术室改造成解剖室。虽然不是标准的解剖室,但也满足了基本条件。第一次手术于2月16日凌晨1点20分至3点50分进行。

因此,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编辑这次疫情过后,您对未来疫情防控的体系建设和硬件建设有什么建议?

刘良正如总书记所说,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如果这方面出现题,对人民的危害、对国民经济的损害都会太大,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社会管理等。

例如,从法律上来说,现在解剖尸体必须得到家属的同意。当然,从道德上来说,这是应该的。但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能不能有一些强制性或鼓励性的措施,或者法律规定临床医生有责任动员家属捐献遗体。从我最近接触的患者家属来看,很多人愿意捐献,但他们不了解尸体研究的价值,有的当时太伤心而忽视了。一些捐献者的故事被报道后,后来与家属的合作变得相对困难。简单的。此外,对感染者遗体进行尸检的机构资质也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硬件也需要规划,比如尸检现场要列入议程。P3级解剖室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非常高。非典过后,北京、广州各建了一座。但由于传染病不多,所以很少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或搬迁等原因,最终被废弃。没有了,但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个东西应该还是有的。我们还可以建一些移动负压解剖室,这也是一个解决方案。

此外,人才培养也很重要。传染病病理学研究人员一定要有计划,比如培训、资格考核等。比如临床病理学家很少进行尸检,所以他们看显微镜的能力比较强,但解剖能力不足。在这方面,他们需要加强培训。这种事情通常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临时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事故,所以也需要人员储备。有一个计划。

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现在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并启动了一些紧急研究项目来解决这些题。

编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关于法医这个职业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新闻报道或者《法医秦明》等影视作品。一般认为,法医学主要从事办理刑事案件。这一次,事实证明法医学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请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个职业的信息。

刘良确实如此。病理学是一门比较专业的专业,是医院的辅助专业。它就像一支特种部队。它做了很多工作,但宣传得不够,所以人们对它了解不多。

最早的法医,如宋代的宋慈,是对尸体进行检查,用肉眼看的。现代法医学最初是病理学,既需要目视检查,又需要显微镜检查。后来分工更加细化,法医学也开始独立起来。主要采用病理学方法来研究其性质、死亡原因、死亡机制等题。虽然各医院临床病理研究的对象不同,但实际上往往都是介入医院的死亡病例。比如,有的患者在医院死亡后与医院产生医疗纠纷,家属不再信任医院,就需要第三方法医进行尸检和病理检查。

编者公安机关、检察院也有法医,您是大学出身的法医专家。您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吗?

刘良是的,我们日常接触很多,跟公检法部门的沟通也很顺利,合作也很愉快。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被拘留者死于监狱或看守所。是疾病引起的还是外伤引起的?有时候我们也会参与其中,因为一些司法实践部门的法医肉眼观察比较多,看外力损伤的能力特别强,而显微镜下的技术就稍弱一些。他立刻就知道是不是被刀刺伤了。但当一巴掌导致头部流血时,到底是疾病造成的,还是巴掌造成的呢?这需要观察显微镜的技能。除了解剖之外,我们学校的工作人员还要求善于观察显微镜,因为用肉眼观察人体结构和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结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什么是正常细胞,什么是异常细胞,异常代表什么?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编辑你们的团队已经对9例COVID-19患者进行了尸检。你下一步怎么做?

刘良这9个案例已经陆续做了。事实上,每个案件都需要很长时间。第一个病例从16日到22日花了一周时间。这个过程很漫长,而且没有人在看。有很多例子。大家都在看,我看完后总结一下。目前,部分病理结果已反映在第七版《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中。接下来,我们必须完成手头的所有案件。在完成的基础上,我们会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比如病检测、电镜检测,还有各个系统,比如神经病学、放射学、生殖医学,都关注各自的领域。去研究一下吧。就像前两天地坛医院发现一名患者脑脊液有题一样,病是否进入大脑是后续深入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题。

采访笔记

采访刘良教授时,他正在起草一份将提交给国务院的报告。他坦言自己这些天很忙,每天都加班。当我自我介绍时,他告诉我,他在中国政法大学司法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工作多年,距离《检察日报》不远,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专业、热情、勇敢,这是刘良教授给人最深的印象。他出生在湖北武汉,身上带着九省通衢人民与生俱来的热情。当他看到疫情在自己的城市肆虐时,他主动去做志愿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尸体解剖过程中病爆发的危险并未放弃。他退缩了,整天奔波,找不到合适的解剖室或尸体,但这并没有让他泄气。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刘良教授站在了最前线。这源于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他对——队员所说,“在一场世界级灾难之前,我们有这样的经历,是不幸也是幸运的,如果我们没有在其中发挥作用,那就真的很丢脸了。”

关于网上对专访法医刘良解剖新冠肺炎首例患者遗体是如何进行的?和新冠肺炎解剖的遗体热议的一些话题内容本文已解完毕,诸位怎么看呢?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