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新疆“火焰山”1874年始烧了129年,每年损失1.7亿,扑灭后惊艳和新疆的气候是炎热干旱吗的话题,很多人都是想知道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提到新疆你会想到什么?是鲜美多汁的哈密瓜,是香喷喷的核桃,还是雪白温暖的棉花;它就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被誉为“沙漠勇士”的胡杨。
新疆面积很大,占中国整个面积的六分之一。这片辽阔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新疆煤炭资源几乎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
这些煤炭是大自然赐予新疆的财富,但新疆也因此遭受了火灾。最长的持续了129年。
清朝与新疆
新疆发现煤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当时,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山西大同等地都在开采煤矿。据《后汉书郡国志》《御章记》记载县有葛乡,两侧有木炭,可燃。
到了明代,煤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已成为炼铁的主要材料。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煤炭遍地,以培养进士为目的。在炉子里用木炭烧铁的地方,煤排第十七,木炭排第十三。
此时,煤炭已经是点火的主流材料。但元朝灭亡后,明朝势力逐渐收缩回内地,新疆地区不再受明朝统治。
因此,新疆的煤炭资源目前还处于不紧不慢的发现阶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明末清初,新疆地区由准噶尔汗国统治。1755年,乾隆趁准噶尔内乱之际,出兵击败准噶尔军。两年后,准噶尔宣告灭亡,新疆地区落入清政府统治。
1762年,清朝在新疆伊犁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府。是新疆的最高行政机关,管理全疆。
乾隆年间,新疆煤炭资源开始开发。新疆煤炭开采不仅鼓励商业化开采,而且还制定了有利于私营开采的规定。
此外,政府还规定,在现在的哈密地区,“凡是该守卫的地方,有产煤山的,都必须勘察开采”。
从此,新疆煤炭资源开采进入了高峰期。
煤可用于生火、烧水、取暖和做饭。它是一种极其方便的材料。清政府对煤炭开采的纵容管理,使得大大小小的煤井遍布新疆各地。一口大井可容纳数百人。哪怕你再小,也有几十个人!
人们对煤炭的利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煤炭开采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煤矿开采率极低,且无防火措施。乾隆时期就有因火灾而关闭煤矿的记录。
乾隆年间有奏疏记载“淮邑外窑地区采煤,大有利于民用。乾隆四年,因煤炭气化火灾,有人受伤,故暂停”。被禁止。”
此时,肆意开采煤炭已经引起火灾,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题的严重性,只是简单地关闭煤井来处理。
光绪初年,人们在新疆昌吉六环沟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于是,开采、运输煤炭的人络绎不绝。但当时只是原始的采煤技术,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
落后的煤炭开采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隐患。
一些小煤窑不仅不注重防火,而且发生火灾后也未能将火彻底扑灭,甚至另寻地点重新开始开采。
防火意识薄弱,导致火灾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煤矿在燃烧,火灾范围也越来越大。
几年后,这里逐渐被火光和浓烟包围。
据记载,自1874年以来,苏黄沟一带地缝密布,浓烟滚滚,石缝中常年燃烧着火焰。
真正的“火焰山”
火灾事故不仅发生在六环沟,新疆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目前,新疆已记录8个重点火区,其中刘环沟位列第一。
之所以得名刘皇沟,是因为南北12公里、东西10公里的煤区于1847年开始燃烧,由于其燃烧,析出大量结晶硫磺,故名流传至今。这天。
苏黄沟大火难以扑灭,首先是因为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活动极其剧烈。原本深埋地下的煤层很容易暴露出来。露的煤层一旦与氧气接触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此外,新疆气候干旱炎热,常年少雨。煤在40左右容易自燃。一旦发生自燃,很容易引发煤田火灾。这也是硫磺沟石缝能着火的原因之一。
此外,刘皇沟煤田区独特的煤炭结构也不同于其他煤区。煤田因自燃产生大量结晶硫。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不仅产生有害气体,而且容易发生爆炸。
因此,苏黄沟大火的扑灭难度极大。
清朝时期,灭火技术还不够完善。人们对灭火的认识仅限于扑灭火灾。他们没有考虑到煤矿的特殊性。火势越来越大,他们只是不管它。
1912年,清朝统治结束,刘皇沟大火仍在燃烧,38年过去了。
此后数十年,中国正处于动乱时期,刘皇沟大火并未得到进一步控制。大火持续了很长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刘皇沟大火已经燃烧了近一百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苏黄沟距乌鲁木齐仅40公里左右。煤井燃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化学气体,危害环境。乌鲁木齐首当其冲。
据统计,苏黄沟每年自然燃烧煤炭约176万吨。
通过煤炭不完全燃烧理论计算,每年获得有有害气体近108万吨、粉尘近1吨的数据。这些气体和粉尘被风吹到乌鲁木齐的上空,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日常生活。
这些煤田火区煤炭燃烧产物在低海拔地区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并通过云雨层对流形成大范围酸雨。大气中的臭氧层甚至出现了破坏的迹象,而且影响极其严重。
流经此地的头屯河已被到处飞扬的煤灰污染,头屯河水库也因粉尘污染而几近报废。空气中的烟尘和灰尘迫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搬出。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苏黄沟煤田大火已烧毁近220万平方米草坪,森林被烧焦枯死。远远望去,山里没有光秃秃的树木。
《西游记》中对火焰山的描述是这里无春无秋,终年炎热,周围寸草不生。此时硫磺沟周围的景象是如此的一致,以至于被称为现实中的“火焰山”。
煤炭中的多种元素在高温燃烧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同酸碱性质的化合物,渗透并污染火区附近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这些水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原本微甜的碳酸氢水变成了充满氯化物和硫化物的又咸又苦的水。
苏黄沟的大火已经到了必须控制的地步,不仅是为了拯救被无辜消耗的煤炭,也是为了拯救周围群众的生存环境。消防行动十分紧急。
消防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扑救新疆煤田火灾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而新疆苏黄沟煤田火灾更是备受关注。
据统计,刘皇沟焚烧以来,每年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17亿元。
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了“新疆苏黄沟煤田灭火工程”,正式向这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大火宣战!
据当时刘皇沟煤田火区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刘皇沟煤田火点共有18个。火灾情况复杂,流程繁琐。
根据当时的灭火技术,扑灭苏黄沟煤田火灾总共需要五个步骤剥离平整、钻孔、注水、注浆、黄土覆盖。
苏黄沟地形复杂,凹凸不平。想要彻底扑灭火灾、防止自燃,首先需要梳理地形。首先用推土机平整硫磺沟火区地表环境,然后进行冷却处理,降低火区温度。
处理完地表题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地下火源的题。当地表温度稳定后,在地下火源处钻孔。注水冷却后,进一步注入泥浆,隔绝地下煤层与氧气的接触。
煤燃烧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燃点,二是有氧气支持燃烧。通过密封隔绝氧气,通过注水降温,双管齐下,彻底扑灭火焰。
据消防项目组工作报告显示,整个消防行动共用水27905万吨。
火被扑灭后,仍需按照标准继续进行检测。特别是我们对火灾区域的温度和气体浓度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跟踪。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一年的时间。通过国家标准验收后,某火点灭火工作全部完成。
经过一百年的反复开采,刘皇沟的地雷数量已超过100个。消防人员需要对数百个地雷一一进行检查,对发现的着火、易燃点进行封堵。还要防止更多盲目采矿,避免前往新的火区。
在苏鲁沟各火点的连续扑救行动中,消防队伍逐步形成了我国科学的消防体系。
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煤低温氧化的原因中,吸附氧转化为二氧化碳是通过吸附实现的。在这个反应中,煤既是反应物,又是反应物。”催化剂。”
这种双重作用就是煤在常温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的原因,这个理论也是煤井里的煤会自燃的根本原因。找出原因后,根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灭火小组建立了煤氧化反应与风流之间的热平衡方程,从而明确了火区覆盖合理厚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水冷、土封等方法,控制煤田火灾临界条件,达到科学灭火效果。
一个又一个的灭火点被不断扑灭,就这样四年过去了。
终于,在2003年,花费近亿元后,苏黄沟最后一个火点被彻底扑灭。
至此,燃烧了129年的大火已被完全控制。
这股跨越两个世纪的火焰,彻底熄灭了。新疆这一名列前茅的火区的扑灭,不仅意味着我国煤矿火灾处置技术取得了进步,也意味着我国火灾处置能力再次上升。一个新的水平。
硫磺沟浴火重生
经过数百年的燃烧,苏皇沟地区再次迎来了重生的时刻。火灾后如何管理这片土地仍然是一个技术难点。
经过多年的燃烧,硫磺沟已不再适合种植任何植被。而地下蕴藏的丰富煤炭资源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又爱又恨。
2016年,煤火扑救利用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周福宝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煤矿井下防火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加快扑灭煤火的效率,还可以将煤火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进一步利用。
硫磺沟也得到了有效治理,不再是昔日光秃秃的、红色的、“火焰山”的景象。这里再次长满了绿色植被,充满了生机。
新生的苏州硫磺谷不仅是绿色的。数百年燃烧产生的硫磺使周围的小山峰、丘陵等地区呈红色分布。再加上棕色的石头和绿色的植被,整个硫磺谷显得色斑斓。
燃烧了数百年的硫磺沟,经过人们的治理和大自然的调整,以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是摄影师的天堂,是遗迹探险家的天堂,也是游客的天堂。以其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现状、浴火重生的苏鲁沟山谷显得格外迷人,其特殊的美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人们在苏皇沟这里寻找和发现《西游记》中火焰山的影子,也向那些为扑灭大火而辛勤付出的英雄们致敬。硫磺沟始于自然,被世人开发,最终回归自然。
在世界的发展中,如果我们一味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最终将面临自然的不满。锁岭沟的过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人们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这一战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符合自然发展的潮流,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肆意询,不顾后果,最终会带来隐患。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自然孕育着万物,是生命的起点。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回馈自然,从而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
1.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浅析新疆六皇沟煤矿火区管理永明超;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年第04期
2.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清朝的地下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王小鹏;北京科技报道;2003年第13期
上述文章主要是讲解关于新疆“火焰山”1874年始烧了129年,每年损失1.7亿,扑灭后惊艳和新疆的气候是炎热干旱吗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广大网友。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