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些人都想知道我国有气象记录才70余年,为何有的暴雨被称作“千年一遇”?和郑州历史降水量有多大的一些题,但是又不知道真假,小编为你详细的解说吧!
新京报讯7月20日,河南多地出现暴雨、特大暴雨。郑州气象微博发布视频称,郑州的大雨“千年一遇”。近年来,“五十年一遇大雨”、“百年一遇大雨”等说法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公众不禁好奇,几年前经历了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后,为何又再次发生?
如何理解“N年一遇”的大雨?“千年一遇”暴雨说法准确吗?小编采访了气象水文相关专家。
“N年一次”是什么概念?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杨大文介绍,“N年一遇”是统计、气象、水文学相结合,对暴雨洪水规模的定量表述。降雨时间序列可以是100年、500年或无限长。例如,据统计,某地一天降雨量为500毫米。在过去100年的数据中,单日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我们说这场雨一百年一遇。
目前,我国观测记录的时间序列很少超过100年。科技人员分析过去50年、60年的所有观测数据,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得出理论频率曲线。这条频率曲线可以延伸,可以粗略计算出100年甚至1000年的强降雨量。但百年一遇,尤其是千年一遇的暴雨,更像是一个估计,而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绝对值。
由于南北地理、气候差异较大,各地的“N年一次”标准均以当地标准为准,而非国家统一标准。
他说,“N年一次”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由于城市发展需要面对防洪等题,二战前后,基于频率的防洪设计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从苏联引进了这套设计思想和方法,基本上在全世界通用。
“百年一遇”是否意味着一百年后还会再次发生?
杨大文表示,城市防洪标准中提到的“百年一遇”是同一概念,也是有历史观测数据依据的。“这里有一个假设,那就是过去历史上观测到的暴雨或洪水,未来在频率和强度上是否会出现相同的模式,即自然规律在过去和未来是一致的。”
这个假设有题吗?杨大文表示,气候变化将改变这一规律。于是人们就有了这样的疑百年一遇的洪水就发生在几年前。为什么又发生了?为什么感觉频率越来越高?这与气候变化有关。气候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城市“一年一度”的防洪标准是否需要普遍提高?
据媒体今年2月报道,北京中心城区防洪标准预计将达到200年一遇,城市副中心防洪标准预计将达到200年一遇。100年内的事件。极端天气增多,城市防洪标准是否需要提高?
杨大文表示,不同城市根据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防洪标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标准会更高。在同一个城市,地铁的标准会高于其他地方。
他认为,即使城市的防洪标准不提高,工程设施的防护能力和运维能力也需要提高。过去,城市规模较小,周围有许多天然湿地和洼地。如今,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抵御洪水的能力也降低了很多。洪水造成的损失,特别是生命财产损失将比以前大得多。
因此,气候变化和人类对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改变也是加剧洪涝灾害的因素。原来进入湖中的水现在流入街道,必须迅速排走。如果规划、设计、工程运行和维护不当,就会发生灾难。
“千年一遇”的说法准确吗?
7月20日,郑州气象微博发布视频称,郑州暴雨“有每小时降水和日降水的概率,通过分布曲线拟合判断重现期,千年一遇”。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千年一遇”源于水文、气象学对洪水重现周期的科学解释。主要根据长期历史记录来估算历史上极端天气事件重复发生的频率。这是一个数学概念。
在大气科学中,表达极端天气和极端降雨过程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历史降水量的排序。根据某个站的历史最大降水值进行排名并不断更新排名是大气科学界的常见做法。“还有其他方法来表达极端天气,例如通过百分位极端降水等统计方法。”陈涛说道。
如果从大气科学的角度仔细审视“千年一遇”的说法,陈涛表示,我国从1950年开始就有严谨的气象记录,这意味着对降雨量已连续70多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数据并不能支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描述极端降雨。
“所以,无论是千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在没有获得可靠、长期的气象记录之前,我们很难对这个题做出判断。”陈涛说道。
为什么重现期越长,暴雨预报就越难?
气象专家张明英表示,“百年一遇”是统计学中的概念。有些极端事件很难发生。如果我们使用统计概率,经常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而很少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它发生的概率很小,一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更小。降水的发生也用这个概率来描述。
然而,这种概率事件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大家对发生的概率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采用了“回归期”的概念。经常发生的事件的重复周期短,很少发生的事件的重复周期短。事件的重复周期较长,如一百年一次、千年一次。这并不意味着它一百年或一千年会发生一次,也不意味着在这次出现之后一百年或一千年会再次发生。事件重现期越长,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即发生的概率小,很难遇到,从而难以预测。
新京报编辑张璐见习编辑王静熙
编辑张雷校对卢茜
对于一些我国有气象记录才70余年,为何有的暴雨被称作“千年一遇”?和郑州历史降水量有多大相关内容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各位有所助益。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