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香港人“挤”去深圳做代购,以及一些疫情香港代购安全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外需疲软、利率上升、人力资源瓶颈等短期困难外,香港也在努力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寻找发展空间,以应对长期挑战。
近来,香港人北上深圳等地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图为即将恢复通关时的尖沙咀等地商圈。《财经》编辑焦健/摄
文章|《财经》香港特约编辑焦健
编辑苏琪
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贸易面临严重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私人消费和服务贸易不断增长,正逐渐成为今年拉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这是近期发布的一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最新国内生产总值高级预测中反映的新情况。具体来说2023年第二季度,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经季节调整后按季比较,实际本地生产总值下跌13%。
相关数字意味着,两个季度后,香港经济再次出现收缩。这是因为“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仍有动力,出口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两位数下降。一季度投资增长79%后,二季度投资下降1%。微观层面,8月3日公布的7月份香港采购经理人数为494人,环比减少09人。采购经理人数今年首次进入收缩区间。
作为一个前瞻性指数,这意味着当地私营经济也在减少商业活动。继2023年初连续两个季度增长数字低于相关政府部门预期后,香港经济增长在下半年的超车将继续变得更加困难。
“复苏之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坎坷不断,最重要的是不断向上。”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7月底相关数据公布前撰文提醒第二季度初步预计数据同比增长或略慢于上年第一季度。但他也强调,“香港整体经济仍处于改善的轨道上”。
消费趋势“双向发展”
总体而言,入境旅游和私人消费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保持复苏势头但增速放缓的主要推动力。事实上,消费支出约占香港GDP的60%。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访港旅客约1300万人次,其中仅6月就有275万人次,日均旅客量约92万人次。受惠于访港旅客人数进一步增加,第二季本地服务输出增加226%,较第一季166%的增幅更快。相比之下,本地私人消费支出继第一季按年上升13%后,第二季轻微放缓至85%。
在旅游业整体积极复苏的同时,相关业内人士也存在担忧一是客源较为单一。1月至5月,78%的游客来自内地,约15%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其次,只有约一半的游客在中国香港过夜,平均停留36晚。相比之下,同期新加坡约有75%的游客过夜,平均停留时间为39晚。
展望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指出,入境旅游和私人消费仍将是今年余下时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交通及接待能力持续恢复,访港旅客人数应会进一步增加。经济状况和前景的改善应有利于当地需求。具体来说,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改善以及政府巩固复苏势头的各项措施将为私人消费提供额外支持。
当地业内人士对《财经》编辑分析称关注当地旅游服务业的新情况,因为疫情后游客访港的目标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受益于旅游人数增加的行业来港游客数量多是在医疗健康行业,尤其是一些私立医院,出现“找医生难”的情况。此外,即使只有约一半游客在香港过夜,也意味着他们会在香港逗留较长时间,例如近期参观展览。文化消费,以及深度旅游等,因此酒店业的复苏相对较快。“目前抵港旅客人数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本地人手不足导致酒店业和航空业成本高昂。
随着香港接待能力逐步恢复以及高成本状况得到缓解,访港游客数量将持续增加。“不过,由于汇率等因素,过去来港后‘买买买’的内地游客数量正在减少,因此本地零售业的增长并没有那么受惠。”游客量一如以往预期,正所谓“生意兴隆但不繁荣”,以“五一”黄金周为例期间约有625万内地游客访港,这一数字超出了预期。
但同期,香港餐饮、零售、酒店等行业的人流量并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今年6月,访港游客人数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约53人次。今年首5个月,香港零售额同比增长21%。4月和5月零售额数据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2和86。
不过,访港旅客整体购买力仍是本地零售额上升的重要原因。8月1日,政府统计处公布的具体零售销售情况显示,6月份香港零售业维持上升趋势,销售总额达331亿元,按年增长196%。增幅最高的主要品类是珠宝和手表。和昂贵的礼物,增加了643件;其次是服装、鞋类及相关产品,增长331。此外,酒类和烟草录得近一倍增长,药品和化妆品增长近50%,眼镜店增长近30%。
零售额保持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香港本地居民消费的持续稳定。一方面,这是由于当地失业率已降至3以下,大多数市民不担心失业而乐于消费。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今年疫情期间维持发放消费券的做法,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继续提振市场行情。进入今年第二季度后,
与本地私人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相关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是,港人北上深圳、广州、中山等地消费,已成趋势。香港入境管理处数据显示,今年6月,除去经机场、港珠澳大桥、邮轮码头和港澳客轮码头出境的航班,香港居民北上出行约447万人次。7月份,香港居民北上出行超过468万人次。相比之下,7月份经各口岸访港的内地旅客仅超过275万人次,而6月份则有215万人次。受此影响,香港夜市行情连续数月相对平淡。反观内地深圳等地,周末白天,很多大型商场都挤满了人,时不时就能听到港式粤语。周末晚上,多个回程口将会出现拥堵。
几年前,去香港带货回内地比较流行,但最近情况开始“逆转”。在多个社交上,不少香港网友发布了深圳吃喝玩乐小贴士。在深圳,买网红奶茶、肉松糕也相当流行。面对大量的香港客流,深圳多个区和主要商圈也推出了不同的活动,助推这波消费趋势。
过去,比较流行从香港带货回内地,但最近情况开始“逆转”。《财经》编辑焦健/摄
与内地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消费业态的不断演化和迭代相比,香港特区的热门茶饮料、甜品等品类保持着相对缓慢的更新换代速度。以某香港甜品连锁品牌为例,此前以芒果西米等热门产品在内地开设了多家分店,但它于2021年关闭了在香港的最后一家门店,而内地所有门店也于今年集体关闭。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香港甜品和茶饮品牌的衰落。
陈茂波在分析相关情况时提醒香港业界,疫情经过三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夜间外出次数减少,北方消费明显增加。他希望与业界讨论新的想法,以提振市场。
应对长期挑战的多种策略
2023年伊始,随着中国香港开始全面恢复常态,一季度经济增长表现较好,同比增长27%,结束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特区政府还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在35至55之间,并有望实现后者。
香港私人商业活动萎缩,加上第二季本地生产总值仅增长15%,突显香港经济复苏仍将面临挑战。短期来看,外需疲弱、利率上升降低投资意愿、人才缺乏等正成为不少行业发展的瓶颈;长远来看,中国香港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结构性挑战,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寻找发展空间。例如,作为全第十大商品贸易经济体和全第十大商品出口地区,进出口贸易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
由于全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外部需求,香港货物出口持续面临一系列下行压力。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7月25日公布的对外商品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本地整体出口及进口货值均录得按年下跌,分别下跌114及123。降幅均小于预期,但出口已连续14个月下降。此外,今年上半年货物整体出口额也同比下降155%。
从具体出口地区来看今年6月,香港对内地、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均出现下降,对大多数其他亚洲主要市场的出口继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发言人还预计,由于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外需影响,货物出口仍将面临巨大压力。这部分与内地外贸疲软有关。此外,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外围金融市场的轻微变化也会对香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有两个新变化值得关注。一方面,疫情前在香港工作或经商的外国人并未大量回港。
此外,中国香港特区以前擅长的一些中介作用现在正在逐渐弱化。微观层面,一些香港本土金融企业正在寻求突破。《财经》近日发表报道在数据征信方面,香港在数据处理方面非常成熟,其合同和法律也与欧美类似。与其他国家签订跨境合同更加容易。例如,香港拥有ISO数据保护标准,该标准也得到认可。因此,一些本土企业正在利用欧洲、美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对容易获取数据的优势开展业务,助力国家金融服务业整体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动作频出,提升贸易中心地位。目前,中国香港特区已与20个经济体签署8项自由贸易协定,与31个经济体签署22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近年来扩大贸易“朋友圈”的重点。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期访了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三个东盟成员国,并与它们签署了共33份合作备忘录。
上述三个国家均支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申请加入RCEP已有一段时间了。目前,RCEP15个成员均是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2021年,他们的货物贸易占香港贸易总额的70%以上,2020年服务贸易和投资也占香港贸易总额的50%左右。
据香港近期相关预期如果能在年内正式加入RCEP,将有助于其进一步融入区域产业链。商品、企业和服务业也可以受益于RCEP下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原产地规则。关税豁免、开放市场准入、简化通关手续等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贸易成本、增强竞争力。
关于香港人“挤”去深圳做代购和疫情香港代购安全吗这类话题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并收藏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