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台风刮出水下宝藏!漳州这场考古再现“海丝”辉煌

不少人都想知道一些关于一场台风刮出水下宝藏!漳州这场考古再现“海丝”辉煌和台风刮到什么的题,本文可以为你带来详细的解说。

青瓷印花瓷盘、高脚杯为元末龙泉窑产品,从圣杯岛元代沉船中打捞出来。

青瓷印花瓷盘和高脚杯是元末龙泉窑的产品,是从圣杯岛元代沉船中打捞出来的。

水下考古学家清理后的瓷器原始堆积物。

未能到达目的地的古代海船在水中留下了文化遗产

近日,一款唐代长沙窑青釉瓷碗走红网络。此瓷碗的特别之处在于碗内有瓷匠所写的唐诗“住青池边,朝日采莲,水深。”《唐诗全集》中没有找到,它隐藏在历史深处,直到最近才正式被公众看到。

长沙窑是唐五朝时期主要外销的商品瓷窑。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长沙窑遗址区出土了一件刻有“绿池边”诗句的瓷碗。

事实上,从沉船中打捞出大量长沙窑瓷器。2020年9月,上海博物馆推出“宝丽风光——黑石沉船珍宝展”。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黑石”沉船,是一艘满载唐代瓷器的商船。最大的一件是长沙窑瓷器,有57500件。

长沙窑瓷器质朴活泼,瓷艺工匠喜欢在瓷器上写诗。其中一件在“宝丽风格”展览中展出,也是一件青釉瓷碗。碗内有诗曰“孤雁南远,寒风惊心。”。我想念河边的外宾,所以迟早会在旁边停留。”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其重要性不亚于丝绸。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丝绸之路和瓷器之路”这一术语。大量出口瓷器漂洋过海,顺利抵达目的地,成为买家欣赏的收藏品或生活用品。还有大量出口瓷器随船沉入大海,直到数千年后才重见天日。

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馆正在举办“海上贸易明珠——漳州圣杯岛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展出文物422件。展品均为往年从漳州海上遗址收集发掘的文物,其中圣杯岛元代沉船龙泉窑瓷器约320件。

胜北岛海船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元代海船遗址。龙泉窑青瓷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器皿种类主要有碗、盘、脸盆、盘等,也有少量的灯、茎。杯子等,很多都是精美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来看看展览中的三件文物。

第一件是蓝釉双鱼洗。这件文物只有手掌大小。可爱的是内底印有两条游动的鱼。如果将水倒入其中,鱼就会随着水的涟漪而游动。这很有趣。有趣的。

第二件为元代龙泉窑创新产品——高脚杯。此杯足呈喇叭状,托着一个开口稍向外的圆形杯。青釉呈灰色,通体有冰裂纹;下部雕有一圈细弦纹,内底印有图案,模糊不清;外壁上部雕有四弦纹和五级短对角线,下部雕有三齿篦梳描绘五瓣花,“五瓣花”是俗称。高脚杯在元代较为常见,不仅在龙泉窑烧制,其他窑炉也有烧制,其之所以流行,与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又名“马杯”,很受欢迎,方便他们在马上喝酒。豪爽的蒙古人没有酒就如同在草原上没有长调一样无聊。一批青花瓷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其中一则写道“一生百岁,常醉不醒。”算起来三万六千场比赛。”

以上两件文物小巧玲珑。第三件称龙泉盘,直径35厘米,全径62厘米,高43厘米。青釉呈灰色,内底中心稍凸起,外底较平坦;内壁有雕刻。通过印刷雕刻出一圈草叶。印刷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批量、简单、高效地生产出受市场青睐的瓷器。

从精美的双鱼洗到独特的高脚器,再到龙泉拼盘,每一件看似普通的龙泉窑青瓷,不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更传递着中外交往的宝贵信息。展览中一些较大的瓷盘在成堆的菜肴中脱颖而出,向我们描绘了当年“海潮声中,四海客商云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专家表示,元代龙泉窑瓷器的出口迎来了鼎盛时期。窑厂开始有意识地根据海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喜好生产定制瓷器。例如,受西亚围坐吃饭习俗的影响,销往该地区的瓷器都是碗、盘的形状都比较大。

圣杯岛元代沉船全面发掘大量瓷器将出土

很多考古发现都是偶然的,圣杯岛上的元代沉船也是如此。

圣杯岛位于漳州漳浦县古雷半岛东南海域,采育航海门西南侧,距大陆最近点630米。采育航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至今仍是南北船舶航行的通道。该地区礁石密布,潮汐变化莫测,是船舶事故的多发区。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货船在圣杯岛西南200米处的海域沉没。据称,沉船的发现与台风有关。

2010年10月,13号台风“鲶鱼”在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星子村附近渔民的养殖箱沉入海底。渔民雇佣的潜水员在打捞养殖箱时发现了散落的瓷器。同年11月,宋元水下文物亮相漳州文物市场。文物部门迅速在圣杯岛附近海域追踪到该船的位置,并通知当地相关部门安排当地资深渔民进行日常保护。

这艘沉睡了数百年的古船是什么样子?装载了哪些物品?为什么沉了?为了探寻这些水下“埋藏”的历史,国家水下考古队自2014年起,联合福建省、漳州市,对圣杯岛水下船舶遗址进行了3次调查发掘。

2014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专项调查组进行调查,确定了圣杯岛船的具体坐标。共发现6个舱壁。采集的标本主要是青瓷碗、盘,还有少量的洗、盘。高脚杯等,均为元代龙泉窑产品。2016年8月,又进行了一次水下勘测,这次覆盖面积约1600平方米。

2021年6月,文物部门对现场水下文物的分布范围、保存状况、遗址性质、船体及埋藏状况等进行了重点调查,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遗址图像、勘察资料和资料。周边物探资料,共采集标本468套。出土了一套228件水瓷。随后,胜北岛元代海船遗址专题研讨会在漳州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胜北岛元代海船遗址的考古研究价值,对于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造船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历史等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和实物数据,建议尽快组织实施全面的水下考古抢救发掘。

2022年4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圣杯岛海船考古发掘”被列为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之一。随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所、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提取水下文物,并在周边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我们在欣赏文物出水的精美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这些文物重见天日所经历的艰辛过程。

水下考古的环境与陆地考古完全不同,难度更大。水下考古首先要进行陆地勘察,寻找与水下古船有关的遗迹线索;进行地物理调查以确定水下遗迹和海底地貌的位置;开展重点水下调查,确定遗址分布范围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水下发掘,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和全面揭示,包括清理、编号、测绘、摄影、摄像、提取、运输、固定等。由于文物脱离海洋环境,必须及时处理它们。保护,涉及到一整套技术。自1987年打捞“南海一号”以来,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突飞猛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让更多的考古信息被保存下来,让我们更真实地触摸历史。

明代,漳州月港成为帆船时代的明星,和平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漳州面临台湾海峡,“驯化海滨”,海路四通八达。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保存了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记忆和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国家水下考古队已在漳州海域发现水下遗址22处,通过水下勘探已确认水下沉船遗址10处。这些遗迹均位于近海,靠近海岸,水深10米至30米不等。这里不仅有唐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商船遗址,还有明末清初至近代的军舰、军舰遗迹。种类非常丰富。

水下考古让这些留在海底的珍珠重新焕发光,也证实了漳州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早在汉代,南越王赵建德就在漳州砍树造船。唐代就有康国胡商沐浴漳浦温泉浴的记载。康国在中亚,就是吹唐风的撒马尔罕。撒马尔罕的商人不仅来到了长安,还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漳州距长安千里。五朝、宋、元时期,漳州的海外交通和贸易不断发展。但其情况已不如明朝中后期。此时,漳州月港崛起,成为繁荣的贸易港口。

明隆庆元年,放宽海禁政策,允许开放广州、月港两个口岸进行海外贸易。广州主要负责朝贡贸易,月港可以让商人进行海上贸易。一个是内向型港口,另一个是出口型港口。

月亮港崛起的时代,是大航海时代。停靠在月亮港的船只连接着更广阔的世界。以漳州月港为起点的海路东至日本,南至菲律宾,西至马六甲。它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到达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大陆。积极对接欧洲人开辟的“马尼拉帆船贸易”,共同开辟“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漳州月港长期保持繁荣。与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谱写了古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华美乐章。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畅销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海外商品被带到漳州,并与漳州本地生产的漳州窑瓷器、天鹅绒等商品一起,通过漳州源源不断地出口海外。月岗;一些原产于海外的农作物也通过月港传入国内,深刻影响了明代的农业格局。如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留下了大量与月港有关的档案资料、文学艺术作品等,印证了漳州月港的辉煌。除了货物的流动,还有人的流动。月港是明代中后期大型华商、华侨探索世界的出发口岸。

圣杯岛元代沉船瓷器、明代月港码头遗址等文物,让今天的读者想起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如何热情地拥抱海洋的。他们不惧大风大浪,向大海而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和平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热门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人民的视野和胸怀更加开放,成果更加显着。

千帆竞发,涛声依旧。

本篇文章介绍一场台风刮出水下宝藏!漳州这场考古再现“海丝”辉煌,以及台风刮到什么对应的相关信息已经解完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