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对于新冠肺炎首例尸解观察报告气道和肺部损伤为主要特征和胸膜反应与新冠肺炎的题大家都有很高的关注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知识。
“主要是一些肉眼可见的变化,一般的观察报告。”刘良告诉新京报编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团队已获取9例新型冠状病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样本。此前,刘良告诉新京报编辑,其中三具遗体的初步尸检报告很快就会出炉。今天,新京报编辑获得了该团队的第一份观察报告——《新型冠状病肺炎死者尸体系统尸检综合观察报告》,这是尸检的肉眼观察结果。
申诉报告的参与作者为华中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4名工作人员、湖北崇信法医鉴定中心5名工作人员、上海公安学院1名工作人员。
尸检应在死亡前12小时内进行。地点是武汉一家医院的手术室。解剖人员均接受生物安全防护,解剖采用干式解剖方法和特殊防护步骤。
“主要是一些肉眼可见的变化,一般观察报告。”刘良告诉新京报编辑。
报告显示,死者样本为男性,85岁,2020年1月某日因“多发性脑梗死”入院,入院时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入院十天后,他出现喉咙发痒和发烧的症状。患者入院第13天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他入院28天后去世。临床死亡原因诊断为“新型冠状病肺炎并呼吸衰竭”。死亡前3天,血氧饱和度降至70~80。
从解剖检查来看,尸体内胸腔积液量并不多,也未见大量胸腔积液,说明胸膜病变并非以浆液性炎症为主。右肺与胸膜严重粘连,提示可能患有感染性胸膜炎。
刘良等.结论是,从尸检的大体外观来看,本例死者肺部明显受损,其中左肺炎症病变最为严重。他们查看了患者入院后第20天拍摄的CT片,尸检中的肉眼观察结果与此一致。以及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提示病主要引起以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症反应。
此前,刘良等人在进行尸体穿刺时发现,新型冠状病引起的病理特征与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相似。但从本例大体解剖观察,肺纤维化、实变并不像SARS那么严重,渗出反应也比SARS更明显。
可能的原因是该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持续了15天,病程较短。
报告最后,刘良等人指出了开展COVID-19尸检工作的一些经验。例如解剖现场最好有负压环境,需要单独的灭菌条件,解剖人员必须达到生物安全防护;采用干法解剖,确保现场没有血液或组织残留污染被排出或留下;拆卸头部时可使用罩子加强保护,避免溅水;尽量减少现场器官的分离和切开。
本篇文章详细讲解了新冠肺炎首例尸解观察报告气道和肺部损伤为主要特征的题和胸膜反应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题,希望能帮助到各大网友!
No Comment